理论探讨:海外人才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地位和作用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张德明教授认为,海外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海外人才是中国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宝贵资源之一。他们长期学习和工作在科技先进、管理效率高的西方国家,他们的才能正是我们之所需。其二,一些海外人才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和创造性劳动,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是我们最可靠的投资源之一。其三,海外人才是我们与外国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桥梁。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王晓莺副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要有两个飞轮,一个是科技,另一个是管理,两个飞轮的轴心是人才。海外留学人员中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站在当代高科技前沿,充分吸收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熟悉国际经贸规则,他们不仅能够帮助中国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帮助中国提升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准,全面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化。正是他们自身这些优势和特点,使得海外留学人员中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作用,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认为,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要靠大量的创新创业作为依托。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分重要的力量,是生力军,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发展学院的陈海宏教授认为,吸引海外人才回归首先要转变思路,海外人才不仅指在国外的中国人,还应包括外国人。引进海外人才不能光盯着欧美发达国家,还应把目光放宽,要包括全世界各国,特别是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只要是人才,皆可为我所用。
从上述讨论来看,在现阶段加强对海外人才引进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实证研究:加大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发挥留学回国创业人员的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以武汉、上海、厦门、广州等城市为例,具体分析了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优势、劣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各级政府部门针对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所制定的政策及不足之处,对我国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回国创业、为国服务的氛围,激发留学回国创业人员的创新激情与活力,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武汉市政府驻日本经济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敏博士在他的论文中用第一手资料分析了武汉市政府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和“海归”创业的情况。他指出,武汉市在吸引海外人才创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如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成立湖北留学生创业园等。但在实践中,武汉的留学人员企业还存在着“三三现象”(即赢利、维持、亏损各占1/3)。为了使武汉留学人员企业得以健康发展,他提出了5点建议,即进一步提高对留学人员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坚持不懈地加强软环境建设,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创新人才使用机制;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企业与有实力的产业资本合作,降低风险,做大做强;推进建立以留学人员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研究员崔志鹰对上海市海外留学人员(包括已归国和仍在国外的留学人员)的现状作了调研。调查显示,他们所学的信息技术、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国际金融、计算机、汽车制造等专业大多是上海紧缺和急需的。根据调研,他对今后进一步做好海外留学人员的工作,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祖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如人文科学人才的引进与自然科学人才的引进并举,吸引“海归”到行政部门工作等。
华侨大学李勇博士说,由于厦门实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吸引高层次、高科技“海归”人才,该市已成为“海归”回国发展和创业的首选城市之一。目前,厦门“海归”总数约2000余人,广泛分布于教育、医疗、行政、中介服务、企业高管及高新技术开发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领军行业的重要作用,成为提升厦门城市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系万晓宏博士在他的论文中讲述了广州市政府的做法。为引进海外人才回国服务,建设创新型广州,市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法规。广州市还通过举办“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设立“留学生创业园或科技园”和“留学人员广州实习基地”等方式吸引海外人才到广州工作、创业。到2006年底,在广州工作的“海归”总数超过1万人,“海归”创办的企业达755家。这些海归人员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认为,广州市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措施确实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和北京、上海、深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自身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也不相称。广州市在引进海外人才时应该紧密配合其城市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加大引进力度,把广州建设成为一个节能、环保的创新型国际化大都市。
在日本留学14年的暨南大学鞠玉华博士从政府和“海归”自身两个方面,讨论了“海归”回国创业的软硬环境。她认为,政府部门应制定合适的政策,解决“海归”的实际问题,为他们回国服务开辟“绿色通道”。从“海归”自身的努力来说,应该调整心态,学会交流与人沟通,踏实择业。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刘敏认为,面对留学人数与归国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应该具有灵活性。首先要减少“态度热诚,但视之为客,在软件上配套不够”的形式化作风,还要注意到留学生素质各有高低,构建科学客观的人才评估机制,才能更好地使海外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
比较分析:总结历史和国外的经验,推动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的研究
福建社会科学院黄英湖教授研究了韩国留学人才流失与回归的历史和现状。他指出,上世纪70年代,韩国曾和印度、伊朗并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才外流地之一。在经济、社会和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韩国政府的人才回归工程也取得了较大成效,回归的留学人才逐年增加。黄教授认为,海外留学人才的回归,除了对人才的重视和重用外,还与经济、政治、社会、教育和科学技术等各种人才生存和发展的外在因素存在着很大关系。所以说,吸引海外留学人才的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适宜人才发挥才干的环境条件,也需要方方面面的互相协调与配合。
暨南大学社科部贾海涛教授将中印两国海外人才政策措施作了比较。他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的海外人才政策逐渐步入正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印度政府开始重视海外人才,政策措施向海外人才倾斜的力度不断加大。比较中印两国的海外人才政策措施可以看出,就现状而言,两者有很大的相似处。
郑州大学考古与历史学系副教授陈天社博士讲述了在阿拉伯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及影响。他说,中国人留学阿拉伯国家始于近代,目前在阿拉伯国家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不多,以穆斯林居多,以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知识为主。虽然人数不多,留学阿拉伯国家的中国学生却成就卓著,在国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推动了国内高校阿拉伯语和阿拉伯史的教学研究工作,培养了大量学术研究人才;促进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学术文化交流,培养了一批外事人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晓旭副教授讲述了留学归国学者给国内世界古代史学科带来的新变化及其原因。(李其荣 曾晓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