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江日报》3月31日报道,3月30日,在湖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批评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正确,称部分毕业生嫌工资低“有业不就”、频繁挑选岗位、毁约、岗位资源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令人痛心。对此,我们特约请两位作者发表他们的看法。
平心而论,就业其实就是饭碗,“有业不就”某种程度上就和“有钱不要”、“有饭不吃”甚至“有命不要”一样不可理喻。大学毕业生即便再另类出格,也实在不该连这点道理都不懂。与无所事事的“失业”相比,任何形式的“就业”都应是一个更优的选择。然而何以这“情理之中”,最终却成了“意料之外”?当“有业不就”竟然成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时,还真是相当费解。
的确,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已全是“80后”,从小娇生惯养,从未吃过苦,就业的时候挑三拣四,要说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即便部分学生的确家境优厚,无需就业照样还能活得潇洒,但这一群体的比例想必不在多数。如此看来,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恐怕还另有原因。
乍一看来,明明就业形势并不好,依旧挑肥拣瘦,毁约频仍,甚至有业不就,大学生们的选择的确是不太明智。不过,假如将板子全部打在大学毕业生身上,并归咎于这一群体的惰性,恐怕也不恰当。正所谓存在便是合理,假如社会上的招聘岗位合适或是待遇恰当的话,大学毕业生其实没有理由“说不”才是。而现实的情形是,大学的专业教育往往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花费4年时间,投入了不小成本不说,毕业后却对口工作难寻,只能选择“低就”。这事儿落到谁的头上恐怕都难以心平气和,大学毕业生不愿屈就,也并不意外。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就业难就不应该再“挑肥拣瘦”。但是笔者认为,找工作“挑肥拣瘦”其实本就是求职者的基本权利。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或是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工作,当然应该说“不”,而不应该勉强硬撑才是。事实上,连新生代农民工都有了自己的求职标准和要求,大学毕业生有点挑剔,恐怕也算不得过分。
可见,“挑肥拣瘦”作为求职者的基本权利,大学毕业生也同样应该拥有。我们不仅大可不必强求他们来者不拒接受所有岗位,相反,对于他们的“挑肥拣瘦”,倒是不妨给予宽容和理解。事实上,放在大学生争当“掏粪工”,硕士生抢着当“保安”的背景下,所谓“有业不就”倒更像是个伪命题。